1、9月24日,央行打出增量货币政策“组合拳”。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,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,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,年内将视情况择机进一步下调0.25-0.5个百分点;将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0.2个百分点,预期将带动MLF利率下调0.3个百分点,带动LPR、存款利率等下调0.2-0.25个百分点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0.5个百分点左右,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从25%下调至15%;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央行的资金支持比例由60%提高到100%;经营性物业贷款和房企存量融资展期政策延期到2026年底;研究允许银行贷款支持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。首次创设专门针对股票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包括5000亿元证券、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,以及首期3000亿元股票回购、增持专项再贷款。潘功胜还透露,平准基金也正在研究。
2、央行9月25日开展3000亿元MLF操作,最高投标利率2.30%,最低投标利率1.90%,中标利率2.00%,较上次下调30BP。操作后,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68780亿元。由于当月有5910亿元MLF到期,9月MLF净回笼2910亿元。
3、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。会议强调,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。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,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。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实施有力度的降息。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,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、优化存量、提高质量,加大“白名单”项目贷款投放力度。要回应群众关切,调整住房限购政策,降低存量房贷利率,抓紧完善土地、财税、金融等政策。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,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,打通社保、保险、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。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,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,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。
4、央行宣布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,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存量房贷重新约定加点幅度,促进降低存量房贷利率。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同时发布倡议,各家商业银行原则上应在10月31日前对符合条件的存量房展批量调整。对于加点幅度高于-30基点的存量房贷利率,将统一调整到不低于-30个基点,且不低于所在城市目前执行的新发放房贷加点下限(如有),预计平均降幅0.5个百分点左右。国有六大行随后宣布,拟10月12日发布具体操作细则,10月31日前实施批量调整。央行还宣布,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、二套住房,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15%。
5、中国9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.8,比上月上升0.7个百分点,为5个月来首次回升,同时也高于市场预期的49.1。当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0,前值50.3;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.4,前值50.1。
6、美国8月核心PCE物价指数环比上涨0.1%,创5月份以来新低,预期为持平于0.2%;同比上涨2.7%,为4月以来新高,符合市场预期,前值为2.6%;整体PCE同比下降2.2%,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。8月实际个人指出环比增长0.1%,为1月以来最低。
8、美国9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25.4万人,预期增14万人,前值由14.2万人修正为15.9万人。美国9月失业率4.1%,为2024年6月以来新低,预期4.2%,前值4.2%。美国劳工统计局披露,7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8.9万人修正至14.4万人;8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14.2万人修正至15.9万人。
9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,如果经济按预期发展,今年将再进行两次降息,总幅度达到50个基点;降息过程将“在一段时间内”逐步进行,无需急于行动。同时再次强调整体经济仍然稳健。鲍威尔还重申他相信通胀将继续朝着美联储2%的目标迈进,并补充说经济状况为进一步缓解价格压力“奠定了基础”。鲍威尔讲话后,交易员下调对美联储总体降息幅度的押注。
10、欧盟投票通过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终裁草案。对此,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称,中方坚决反对欧方的终裁草案,但也注意到欧方表达要继续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。中欧技术团队将在10月7日继续进行谈判。中方希望欧方清醒认识到,加征关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只会动摇和阻滞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合作的信心和决心。中方敦促欧方真正展现出落实政治意愿的实际行动,回到通过磋商解决贸易摩擦的正确轨道上来。
11、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石破茂在自民党总裁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胜出,当选自民党新任总裁。现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自民党总裁任期将于9月30日结束。按惯例,新任自民党总裁石破茂将在10月1日经国会指名选举,有望接任首相。
过去两周央行OMO投放18552亿,同时到期19625亿,共计净回笼1073亿。此外,9月MLF到期5910亿后降息30BP续作3000亿,净回笼2910亿。
地产数据方面,土拍溢价率有所上行,同时商品房成交面积继续回升,地产数据表现回暖。
汽车销量方面,24年8月汽车批发及零售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-6.49%及0.79%,汽车销量数据有所回落。
价格数据方面,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。其中,蔬菜水果价格上行,同时猪肉价格降至25.45元。纤维方面价格大体上行。猪肉价格上行一段时间后持续回落,新一轮猪周期告一段落。
PPI影响因素方面,工业品指数有所上行,其中油价、铜价、铝价及水泥价格均有所上行。
期货价格方面,上周各类期货价格大体上行,其中大豆跌幅最大,石油涨幅最大。ICE布油收于78.14美元,涨9.23%,COMEX黄金收于2673.2元,涨0.19%。
上周美元指数上行173.26BP,美国9月非农数据超预期使得美元有所走强。在此背景下人民币上周贬值29个基点,日元贬值507.35个基点。
基金申报与发行方面,过去2周共计申报基金45支,其中普通混合型基金5支,债券类基金(29支)多于股票类基金(7支),FOF基金申报4支。发行一边,基金共计发行246.08亿,其中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大幅回升。
A股表现来看,过去两周A股大幅反弹,其中上证50涨23.38%,涨幅最小;创业板涨41.55%,涨幅最大。政策密集出台带动通缩预期反转,在此背景下A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暴力反弹。偏股基金指数涨20.91%。
A股各风格指数中,低PB指数涨21.56%,表现最差;茅指数涨33.53%,表现最好。市场风格小盘成长占优。
行业方面,上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31个上涨,0个下跌。其中,政策密集出台背景下市场通缩预期有所反转,带动顺周期板块情绪回暖,其中美容护理、食品饮料、非银金融及房地产分别涨31.24%至41.20%不等,涨幅最高。另一方面,市场风险偏好大幅回升背景下防御板块涨幅较低,其中公用事业、银行、石油石化及交通运输行业涨15.14%至19.64%不等,涨幅相对较低。
港股方面,恒生指数涨24.53%,恒生科技指数涨41.13%。国内政策出台带动港股大幅回升。
美股方面,过去两周有所上行,其中标普小盘600指数跌0.54%,表现最差;纳斯达克指数涨1.06%,表现最好。美国就业数据维持韧性带动软着陆预期回升,在此背景下美股有所上行。需要注意的是,此前LEI、铜油比、2Y-10Y美债利差等指标均显示24年美国经济将面临衰退风险,随着财报恶化,市场定价已经开始由降息转为衰退。
其他海外市场方面,印度市场跌3.38%,表现最差;日本市场涨2.42%,表现最好。新兴市场较发达市场表现占优。
过去两周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下行,DR007一月均值降至1.79。资金面较此前更为宽松。
债券融资方面,过去两周政府债净融资额10437亿,维持大额净发行;企业债净融资额-1260.46亿,较此前有所回落。9月政府债维持大额净发行,预计对社融中债券分项提供一定支撑。
国股银票方面,9月末6个月、3个月转贴现利率分别为1.06%、1.75%,预计9月社融中贷款维持偏弱状态。
债券市场方面,过去两周信用债大体上行,其中5YAA-上行30BP,上行幅度最大。同时利率债短端下行长端上行,1Y国债下行2BP,同时10Y国开债上行13BP。一方面,央行大幅度降息带动短端利率债下行,同时政策发力使得经济预期转向带动长端上行。往后看,随着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向,市场开始定价经济复苏,后续债市走势取决于政策实际效果。
美债方面,过去两周利率有所上行。其中2Y上行38BP,上行幅度最大,同时3M下行2BP,下行幅度最大。一方面,美国就业数据走强带动软着陆预期上行,同时美联储官员也发表了一些列年内降息50BP的言论,带动降息预期走弱,美债利率上行。往后看,随着美联储正式开启降息,关注国际政治环境扰动下美国经济能否平稳落地。
过去两周,国内出台了大量经济刺激政策,货币方面降准降息,信用方面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并优化房贷条款,在此背景下9月PMI数据明显回暖,显示市场对政策的频率及力度较为满意。后续关注政策落地后对经济的实际拉动效果。海外方面,美国9月非农就业数据再次大超市场预期,同时失业率明显回落,显示就业存在较强韧性,经济硬着陆的概率有所下降。同时美联储官员对降息的态度也延续了此前50BP的预期,使得市场较为激进的预期明显回落。往后看,市场预期美联储将于11月降息25BP的概率为97%,而降息0BP的概率为3%,同时中性预期24年进行2.2次降息操作,较上上周减少2.8次。
中短期看,政策密集出台后市场风险偏好回暖,资金流出债市。虽然政策实际效果有待观察但由于汇率压力缓解政策空间加大,现阶段复苏逻辑无法证伪,债市仍面临一定波动,建议短期以风险规避策略为主。
风险提示: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,对信息的准确性、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。本材料中的观点、分析仅代表公司研究团队观点,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实际投资结果,也不构成任何对投资人的投资建议和担保。任何媒体、网站、个人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。
MACD金叉信号形成,这些股涨势不错! 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:王若云